沈文凡教授主讲 “ 杜甫 ‘大庇’ 思想对东亚建筑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 ”
Body
11月22日晚,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行了主题为“杜甫‘大庇’思想对东亚建筑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——以缉考韩国‘上梁文’文献为中心”的前沿讲座。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,由沈文凡教授主讲,贾智副教授主持。
讲座伊始,沈文凡教授重申了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中“大庇”一词的含义,纠正了中学语文学习中对于杜甫诗篇的普遍狭义理解和错误理解。
接着,沈文凡教授联系东亚古典汉诗研究,指出 “大庇”思想对韩国“上梁文”影响深远,几乎每篇都对杜甫“大庇”思想有所提及。沈教授通过梳理、缉考“大庇”一词在《全唐诗》中的使用,推断出其主要应为国君帝王的专属语汇。比如:《即位大赦诏》李渊(高祖皇帝)、《破高丽赐酺诏》李世民(唐太宗)等诏令里都出现了“大庇”这一词语。而杜甫使用这一词语,是呼吁帝王关爱苍生、关注士阶层的行为,更能体现其大爱情怀。
杜甫的“大庇”思想传入韩国后被广泛接受,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:首先,杜甫在日韩有着家喻户晓的地位,其诗可读性强,前有铺垫后有细描,接受性高。其次,“大庇”在中国为皇帝的专属词汇,而在韩国文人百姓观念里并无这一概念。第三,韩国容易发生台风、海啸等自然灾害,百姓更易与杜甫诗中场景产生心理共鸣。这些原因综合促成了“大庇”在韩国“上梁文”文体的大量使用,同时“大庇”思想也影响了韩国整个国家的民风习俗。这是杜甫“大庇”思想极其伟大的成就。
沈教授具体举例了《迎薰亭上梁文》《朝阳馆上梁文》等韩国上梁文讲述“大庇”思想在韩国的延伸发展,指明杜甫这一思想对韩国建筑民俗文化的指导和引领作用。沈教授强调,杜甫的诗文及思想在韩国被高度接受,离不开其家学渊源传承及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。杜甫诗篇需要注意老问题新解读,结合新材料、域外材料进行研究。
最后,沈教授与同学们就讲座内容进行交流与互动,回答了唐代鬼诗等相关问题。本次前沿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。